Sunday, September 1, 2013

辟谷访道记(3)大养生与养生圈


江南辟谷访道记(3)大养生与养生圈
又一次来到了桐柏宫,除了给祖庭带了书法家 乔树礼先生的榜书大字“道兴南宗”外,还带了几本我编写的书如《道德经真义》、《新编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南宗心法》和董佩文先生主编的书如《悟真抉要》。在杭州到天台的“九堡长途汽车站”,我想起应该给邀请我参加会议的天台县县委宣传部的庞长青先生题写一首镶名诗,于是,我在王女士去购票的时候拿出《道德经真义》题写了镶名诗:
眉老子道法高,生久视乐逍遥。
云有路勤勘探,金鸡一声天破晓。
直到会议结束前,我才认识了庞先生,把书给了他,我们一起聊天,但我当时不知道是他,他向高道闻玄真请教过辟谷。我们认识后,我也给他讲过辟谷要领。这是后话。
我带来的《南宗心法》是讲解张紫阳《青华秘文》的讲义,李城林道长看见了,翻了翻,说想带到青海去慢慢看,我就送他了。王女士读过我这本书,也喜欢看这本书。实际上我将要出版的《南宗金丹心法》包括讲解《悟真篇》和《青华秘文》的两部分内容。两次山上的收获在内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甚至是一念虔诚时的某种内心的感悟感应,处处又于经典相印证。但如果写多了,会成为妄语、口舌和把柄,所以,很多内心的感受,不好说,不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不想说,或说不清,而是不好说,只能寄意于诗词。郭先生、陈先生是朋友,坐聊了一会儿就告辞了,约我去临海紫阳故里看看。李城林道长说了一些修行方面的话,主要是要“道法自然”、“无中生有”。老人家出家五十年,94岁还云游,真的难得。有一位张先生,也是旧识,热心国学,有很多想法很好,但缺乏操作性,比如他谈的要离开先秦诸子而直接研究上古文化等等。我说,文献不足,如何研究?孔夫子当年就感叹上古文献不足。即便现在出土了十万片甲骨文,发现的甲骨文单词超过四万个,但能辨认出来、解读出来的只有1500多个单词。对于他讲的修行人先要有理性,再谈佛性道性的悟证,我完全赞同。修道的人必须有理性。很多修道之人失去了理性,不论生活、做人、思维,各方面缺乏理性,而进入偏执、偏差或身心障碍中,特别是心理障碍。值得三思。
大家座谈的时候,我们还谈到台湾某女作家自传里写她所谓的性修炼,问题很严重,她走上了某条歧路而不知,还沾沾自喜地讲她和好几位男性的性关系,给自己混乱的性心理性行为找了个看起来高尚圣洁的理由。临海陈先生是《益生文化》多年的读者,谈到《益生文化》上多年连载的《修炼与性意象》,他说很重要,很有启发,王女士也看过这系列文章,也表示赞同。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益生文化》里“性与人生”栏目取消了,《修炼与性意象》不再连载。我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上连载此文,在于很多修炼的人,不论性心理,还是性行为,不健康,特别是性心理上有严重问题。一个修道的人,包括学佛之人,性心理不健康,谈解脱道?可很多修行人,就在性心理的扭曲中煎熬着,谈和自在?谈何解脱?有些人在网上大讲阴阳派,实际上是妄语,与真正的阴阳派不相干,而有的人宣传阴阳派,也是给他们本身混乱的性关系、扭曲的性心理找借口而已,也是非理性的。
大家的探讨很自由。张高澄道长是“海归”派道长,在国外留学、生活多年,思维是开放的,气象是宏大的,格局是高远的,愿力是深宏的,态度是谦和的,信仰是虔诚的,责任是重大的,心态是平和的,能力是出众的,见地是超迈的,心底是慈悲的,文章是活泼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是我两次山上对张高澄道长的总体认识。尽管有人留言非议他。我想,那些非议他的人,只怕连他的面都没见过,别说在一起彻夜畅谈,面对面地交流,实地考察他主持的道观,看他正在修建的宏伟建筑,更不用说,还要住下来体验他的道风,和他面对面谈论修行里的理法术诀。我到访时,正好张道长的外甥女从美国回来看望舅舅,给我谈了张高澄道长的术数,一见面,舅舅不用问,就知道外甥女的生活情况,令外甥女很吃惊。连她的事业状况,最近缺乏什么都知道。和我同去的许女士找张道长给她儿子看看命理,结果结论竟然和张玉仙在北京给她儿子的灵映一致。更奇妙的是,许女士在紫阳殿求签,签诗的大意也和张玉仙的灵映一致。谈起这件事,我们都感叹不已。张玉仙在灵映诗里说许女士的儿子明白道理。张高澄道长一开口,就说这孩子明白道理。郑州的王女士经商,这些信息张高澄道长是不知道的,王女士请道长看看命理,高澄道长说她“坐在财库上”。从这些小事里也可以看出道长的修行,更不用说他的事功和宏大的设想,缜密的构思,独到的见解。
这里的茶楼也是开放的,谁都可以来坐坐,喝茶,聊天,29日下午我还在茶楼给十余位朋友教气脉手诀。这里的气氛也是活跃的,自由的。我写“居士道”,引来一些非议,以为我在阻塞山门。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本身是居士,也是为居士好。这是道场,是神明护持和坐灵显圣的道场,居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要严谨,“头顶三尺有神明”,何况每天面对的就是圣像神明。我们的言行都有因果,不要因为不懂得居士道而给自己造罪而不知道,还以为是在访道呢。比如,在道观寺院里谈论是非,衣冠不整,或者随意丢弃垃圾。假如真正信道修道,就会知道这些行为是护法、护佑道场的神明所不愿意看到的。学佛修道,如果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生死轮回,不相信仙佛感应。那么,整个修行就失去了根据。访道参学和旅游养生有区别。你真为生死,真为大道,就得严于律己。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这些常道都不懂,如何修行?
博友小易先我一天上山,读过我很多博文,她猜想到我博文里留言说“再下江南”是到桐柏宫。她见到我,想和我单独探讨一些问题,比如,她从事儿童经典教育工作,如何学习经典问题,再如,自己喜欢佛道,修道和个人生活的协调问题,还是有一点迷茫,也曾多处访道,还未成家。我谈到要把经典融入生活,经典就是生活,经典就是血脉,经典更是生命本身,这样去学习经典,经典永远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与生活生命融为一体的。这是我学习经典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的一些体验。这需要真正体验经典的要义,而不只是记诵。至于修行,我一直主张走常道,从常道中修“非常道”。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居家修行之人”,我们的常道就是家庭、婚姻、事业、朋友、各种人际。因为这次谈话,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认识与观照,有了内在的自省和觉察,就随我去华顶、仙居、临海、莲花峰,访道游历。小易是一个善良、懂事、心细的女孩,许女士、王女士大家都喜欢她,她和众人相处得融洽,我教她辟谷和气脉手诀,算是一段奇特因缘。
到了晚上,桐柏宫有学习晚课,到了教室里,我们坐下来准备听课,卢师兄在讲台上宣布由我来讲课,实际上我一点准备也没有。高澄道长也要我讲课。
讲什么呢?我来天台参加养生会议,尽管我不知道会议的主题是什么,我还是就养生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就讲一路上的某些思考,一些内容我在华顶开会时还会讲到,放到后面的访道记中,而在这里写一些当时只在桐柏宫讲过,但没有在华顶会议上讲的内容。
养生学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系统的学问,我讲到丹道里所谓“小乘安乐延年法门”和“人仙”法门就是养生法,是丹道筑基功。安者,不病也。不生病就是“安”,现在也用“安康”一词;乐,快乐,活着愉快,幸福指数高。安,是身体的、生理的健康;乐,是心理的、精神的愉悦。安是命功的层面,乐是性功的层面。延年,是目的,也是结果。人一辈子,“安乐延年”四个字很不容易做到。人都有各自的寿数,人类整体也有固定的基本寿数,比如人的寿命最常也在120岁左右,这是科学家的推算。延年,不仅打破个体的寿数,也要打破群体的寿数。这就需要养生与修炼。不光要延长寿命,还要活得愉快,就是“安乐”。这样,从心理层面讲安乐是性功境界,从身体层面讲延年是命功境界。张紫阳《悟真篇》里说:“已知寿永齐天地,烦恼无由更上心”前一句是“延年”,是“安”,后一句是“乐”,是“解脱”,这则是得道境界了。性命是合一的,分开来说,只是为了方便。古人讲的人仙境界,首先是“忘我、绝虑”,其次是“无疾、延寿”。这四个方面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难。忘我、绝虑是性功,是超凡脱俗的修养,而无疾、延寿重在命功,是真实修炼的结果。能达到这四点才叫“人仙”,还是凡人,只不过是个了不起的凡人。道家讲究“神以道全,命以术延”。南宗祖师就这样讲。人的灵性就是神,悟道了,可以促进灵性的升华以及灵性的与道合真,而肉体生命的存在也很重要,必须要用道术,道术对于修道非常重要,服气、导引、吐纳、房中、符咒、内丹、外丹、中药、存神、辟谷,都是道术,对于修炼都很重要,尽管张紫阳在《悟真篇》里多处批评这些道术,说“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这是张紫阳真人不破不立的教导,《悟真篇》里同样说了,“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张紫阳同样看重有为法,《青华秘文》里介绍了一些有为法如“抑息凝神法”。这是气脉手诀的基础。有为法的修炼,是否得道,就在于你是否在修炼中“得一”,是否在修炼中得到先天一气。丹道是高屋建瓴地在筑基功之上而言的,这个筑基功,就是我们讲的养生法门。所以,要修道,先要学好养生法门。
我还提到“大养生”概念。一个人自己养生,是小养生,而一个人自己养生,带动全家人养生并受益,是大养生,由此而带动亲戚朋友周围人积极养生,是大养生,能把养生法门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受益,乃至让世界上很多人受益,就是大养生。比如国家体育总局借助国家的力量编订了健身气功,向全国推广,受益者数以千万计,就是大养生,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健身气功,中国教练也到国外传播健身气功,就是大养生。我们桐柏宫、南宗学子,能在自己养生的基础上使南宗法门让更多人受益,就是大养生。大从小做起,先做好自身的小养生。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先从自我养生、自家养生做起。
我五月在苏州和王长英先生专门为《益生文化》读者举办了“昆仑瑜伽——苏州园林养生游”。王长英先生自己养生修炼,妻子也跟他学习养生之道,岳母也学习,九十岁了,耳聪目明,身体健康。这是大养生。王长英先生又把昆仑瑜伽教给全国很多人,以及国际友人,使更多人受益,挽救了很多危病患者的生命,这就是大养生。大养生的“大”,是从境界与格局、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而言的。
我讲课的大旨如此。
张高澄道长听了我的讲课,就和我谈到他思考的“养生圈”理念比如,把天台、桐柏宫打造成全国一个养生修炼的圣地,它的影响力是以这个中心点向全国和更广范围辐射德,这就是养生圈。我非常赞同高澄道长的想法。天台佛道文化根基极其深厚,被称为“佛宗道源”。佛教天台宗发端于此,道家南宗创立于此。单就南宗丹道养生修炼,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一千多年来,丹道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以及龙门派、伍柳派、千峰派、三丰派等等,无不受张紫阳《悟真篇》的影响。张高澄道长的“养生圈”理念,很有远见。张道长还提到全国一些地方,已经形成养生产业、养生中心,都可以看成不同的养生圈。各个养生圈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影响。
我后来在天台华顶开会时专门提到“大养生”和“养生圈”的理念。在会议上这成了理论上的亮点。
我个性中夸夸其谈的毛病是深重的,从小如此。讲完了,我还是请大家指正,因为,所言可能是妄语。只做参考。
桐柏宫的夜里,云雾满山,夏蝉和鸣。祖师们的殿宇,在夜色中显得庄严、肃穆,梅雨季节,空气湿润,满园的绿树,时时送来清新的凉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