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 2013

辟谷访道记(1)


江南辟谷访道记(1)《生活中修炼与居士道》(重要,欢迎转载,订正错字,请重下载)
71,村长褚礼铭陪我们一行游完莲花峰和琼台仙谷后,村长回家,我们吃完晚饭后上山,回到桐柏宫已经是晚上八点十分了。我在路上想过,想讲一堂课,谈谈生活中修道和“居士道”问题。五点多钟,桐柏宫的知客卢师兄给我打电话,问我们上山吃饭否。我说不吃饭。朋友们不想打搅观里。我接到卢师兄电话时,本想告诉他我要讲课的内容,但想到我们回山后可能已经很晚了,也就没说。大家一边聊天、等待、吃饭,我静心观看云气,看到在桐柏宫山上,当空一条青龙,在虚空凝定而显,我观看了四十多分钟。那青龙不是云彩图像,而是一股青气所成,神龙见首不见尾,龙头在虚空,龙尾在山里,半身在虚空。我便告诉同行的朋友卢先生、易女士、许女士,桐柏宫将后会出得道之人,老子的大道也会在这里复兴。这是道家望云气法,龙比喻大道,比喻元神,也比喻老子,比喻中华。张伯端《悟真篇》里反复提到龙,相关诗句很多,比如“赤龙黑虎各西东”、“东海青龙不可挡”、“跨个金龙访紫微”、“无限龙神尽失惊”、“可谓道高龙虎服”。孔子感叹老子“其犹龙也”。我第一天到桐柏宫的晚上,讲课时就谈到,南宗兴即是道教兴,道教兴也是中华兴,国家兴。桐柏宫未来的规模、建筑,能和历史上大唐兴盛时李唐王朝在河南鹿邑老子故里修建的太清宫相比。从文献和规划图上看,即便雍正皇帝在临海紫阳故里修建的紫阳宫都比不上这里的规模和气势。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青龙当空,也预兆中华文化的复兴,这里将后在中华文化复兴上的作用、意义就好比南怀瑾先生建的太湖大学堂。写这一段,是因为我在当晚的课堂上讲到望云气的奇观,鼓励同修们珍视在仙山洞府参学、养生、修行乃至旅游的机会,不要身到宝山,一无所获。但不要牵强附会地迷信乱解。
回到桐柏宫,我看见教室里的灯还亮着,想取几本《桐柏春秋》,我跟高澄道长说过,这本书应该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行,我带几本给京城某出版社的朋友看,我进教室是为了取书。进去后,看到青海来的94岁的李城林道爷在讲修炼,张高澄道长在坐,身边放着洞箫,他熟练地操作笔记本电脑,墙上的显示屏就出现文字、图像,很多居士和桐柏宫的道长也在座。李道爷用方言讲任督二脉真气运行法,比如,肚脐眼用“小眼眼”这样的方言,一些朋友听不太懂,道爷还是讲了要领,他见我坐下来了,就让我来代讲,我听得懂李道爷的话,甘肃话和青海话同属一个语系,我就把道爷讲的要领用普通话讲了一遍。高澄道长、卢师兄也要求我讲,我就说,我要讲《在生活中修道和居士道》。讲课中,一部分是专题,一部分是问答。问答,我将放到访道记的后面,按时间顺序来写。写访道记,主要是为使更多道友了解江南道教的道风,前辈们的修为和功德。请大家关注江南道教的复兴大业。
我之所以讲生活中修道和居士道,在于多天的观察,我对很多居士的行为举止很失望,因为他们不明白居士道,不懂得进入寺庙的规矩。本来是来求道的,可是,来到这里,仿佛是旅游和闲逛,住在这里,侃大山,瞎聊天,有的男士还当膀爷。来这里的居士,不仅不帮道长扫扫地,还坐享其成,道长倒要伺候与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来访道的人多,没有固定的人数,厨房里只有一个厨师,随时有人来,山上菜比较少,一些居士先到食堂后,看见菜,本来不多,先把自己的碗盛满了,有的人一铲子下去,半盆菜没了,也不管后面的人,其他人,特别是一些道长,经常吃不到菜,菜被居士们吃光了,一些道长因此没吃饱,而居士们在自己的房子里还吃着从山下带来的零食,或吃着饼干,或嗑着瓜子,或喝着牛奶,一边吃,一边聊天。这个说“我前几天,某某股,我赚了三万。”得意之情言于意表,那个说,“多年前我投资了一套房子,当年一平方才三千元,现在已经升值到每平方三万。”这都是我听到的。主持道长不说,是主持道长的包容和慈悲,道长们有涵养,也不会去听居士们说什么,也不会干预居士们干什么,而做居士的不明白居士道,来到仙山宝地,竟然不知道放下尘俗之心,好好修行,好好感受祖师仙灵,感应仙山灵气,不去静心读那些到处可以看见的印制精美的善书如《王凤仪言行录》、《道德经》(注音本)《周易》(注音本)《南五祖丹经集粹》等等善书,不去参悟大道,不去反省自我,不去悔过迁善,不去礼拜神明,不去向前辈们请教道法,因为随时有高道来云游,也有其他高人到访,而在把时光放在侃大山,放在休闲和享受上,有的人吃了西瓜,西瓜皮随地就丢,喝了牛奶,吃了瓜子,袋子不主动放到垃圾箱里。国人的素质差,我游览天台,每走到一处名胜,看到的不光是名山秀水,还有到处可见的垃圾,即便垃圾桶就在身边,也不往垃圾桶里丢,而会随意丢在地上。可修道之人,你不是要修德修福报吗?为什么不到这里去种种地,扫扫地,捡捡垃圾,干干活,拜拜神,给自己培植福报,为什么不看看主持老师的德功和事功里所体现出来的道行?道长们是我们德福田,我们供养修行的人,做修行人的护法,这也是为我们培植福田,这是我们安全修道的福田。
我讲到自己访道的一些经历。十余年来我到终南山看望止俗禅师,我山上时,会带上粮油米面蔬菜,会带上供养。我知道师父在山上修行,下山购买米面很不容易。2006年,我和陈先生一起上山,看到老师生活艰苦,不仅购了米面粮油,还买了太阳能热水器。我为老师砍柴,把树干砍成小柴火,到洞里打水,垦地种菜,能干的活都要干,晒被子,搬石头,修修路,除除草。禅宗说:“砍柴挑水皆禅道”。陈先生多年没干过农活,也帮着拉锯,把圆木锯成木板。1999年,我和两位李先生山上,看到老师住的房子潮湿,地面流水不畅,我和小李先生下山买了水泥背上去,弯弯曲曲的没有开凿好的羊肠小道上背着一百斤的水泥爬山,可以想想其艰苦。大李先生懂水泥活,很快把小院子里打成了水泥地,看到老师做饭的地方灶台和炕坏了,大李先生会盘炕,我和小李先生和泥,很快给止俗禅师干完了这些活,止俗禅师这么多年一个人住山修行。那时她身体不太好,大李先生懂中医,为老师处方、抓药、疗病。这是做居士应该的。
大约是2007年左右,止俗禅师感到居住的地方比较潮湿,想到向阳的地方造间小屋,后来,我弟弟专门上山为她造了一间向阳的小屋,禅师一直居住在这间小屋里。我弟弟也为自己培植了福德。
再说入山,有一年我到山上和几位居士聊天,我谈的还是止俗禅师的祖师爷虚云和尚在终南山修行的故事,就这样,禅师批评我:“虚云成道了,与你何干?”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2006年,我和陈先生上山后聊天,结果当场被禅师批评,说“你到了修行的地方,应该赶快去修行,怎么聊天?你们看看人家李老师。”李老师就是那位盘炕的大李先生,当时也在山中,正在不远处的巨石上打坐。我们两个无言以对,便去打坐。那几天,禅师老是批评陈先生,陈先生忍不住问,师父,你为什么不骂全林?师父说全林比你杂念少。陈先生听后私下对我说,自己感到平时杂念少,可进了山,感到杂念很多。我说,不是你平时杂念少,而是在滚滚红尘、扰扰俗世中难以发现而已,现在生活在寂静的大山里,当然能感受到杂念了。这一故事,我在《禅者》系列里写过。
止俗禅师走的是个人隐修的路子,那里也没有人去(前几天我一位西安的博友去拜访了禅师,很感慨她的艰苦修行和慈悲),不像桐柏宫,是个接纳天下道流的大道场,大道场得有包容性,所以,桐柏宫的主持对来访道的居士很包容,为的是我们居士亲近大道,这是道长们的慈悲。就像这里免费教授道家养生术,高澄道长说,你免费教,人家还不愿意学,你要是收费,人早就跑光了。但我们居士自己要明白居士道。看老师的道行和慈悲,不是说老师讲了多少法,而要看老师的功行。像我这样夸夸其谈,没有什么道行可言,道行在事功里,在做人的境界里,在修为里,跟着老师,不一定要听老师说什么,而要看老师做什么,如何做。有的人成天空谈而不做,而高澄道长,我们的桐柏宫的主持,做了也不说。看看他复兴南宗,复兴桐柏宫的事功,就可以知道他的道行。我还讲到了近代弘一法师和印光大师的故事。弘一法师到灵岩去参访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也没有教他如何念佛,弘一法师也没有那么多问题,但他在看印光法师的身教。印光大师吃完饭,会用开水把碗冲一冲,把水喝了,一粒米都很珍惜,“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弘一大师看了非常感动,他也就这样做了。这就是身教,“惜衣惜食,非唯惜财缘惜福。”这是弘一大师的感慨。老子也说,“圣人行不言之教”。我们为什么不从道长的身上看不言之教呢?
我是不轻易谈神异的人,谈神异也有分寸,不会乱说,神异现象也是修道中可以悟道的机缘。我讲到了在山下和朋友吃饭时正好因望云气而看到桐柏宫上空现出青龙的瑞祥,预兆大道之兴,青龙在空中很长时间才消失。这显示了桐柏宫不仅祖师有灵,也预兆将后这里会出现得道之人。我还讲了昨晚自己打坐时动念,早上求签,而签文正好回答了我的一个问题。心诚则灵,与其在那里侃大山,瞎吹牛,聊天,谈些与身心性命无关的话,还不如到祖师殿里恭恭敬敬地磕上一百个头,既能去妄心,又能生恭敬心,还能得到加持。我每次礼拜神明,内心的祈祷都是,希望神明加持,能尽早清除我的虚妄之心。在礼拜那些护法神明如灵官时,我的大愿是:“愿神明护佑天下修道者安全修道,不起魔障。”
我对居士们说,我的做人原则之一是不自欺,不欺人。不自欺,要做到自知而明,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妄心俗情,没有悟道,更没有证道,只是好道,热爱中华文化;不欺人,我决不会吹嘘自己得道了,如何了不得而欺骗他人。我们的祖师爷教导弟子要不自欺,不欺人。我讲真话,也是不欺人。
我还谈到紫阳真人在《青华秘文》里提到的“历事炼心”的方法。给你一万元的利益,让你做坏事,你可能不干,给你十万元、一百万元的利益,你会在道心与凡心之间动摇吗?你会怎么办?坚持自己修道的本愿,任何诱惑都不能改变节操,这就是修行。很多事情,明明是我们自己错了,我们也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可是,前一秒钟,感到是自己错了,第二秒钟,觉得自己没错,第三秒钟,觉得是他们错了,第四秒钟,感到自己委屈了。修道的人,面对自己的过失,能担当吗?有担当的勇气吗?这也是修行。
我一位多年好友,多年来四处参学,住山,南方、北方的名山道观寺院住过不少,后来她问我:“陈老师,为什么我住哪里,最后他们都撵我走呢?”我说你嘴碎了,说是非了,参与出家人的是非了。她果然如此。我对她说,没打好基础就四处奔波,那不教参学,那叫尘劳奔波。我建议她老老实实在家穷理修行四年,打下筑基功夫后再出来访道。她惊叹我和她老师说的一样。实际上,这是老师要求学生的规矩。要懂规矩。这件事我在去年的访道记博文里也写到过。
我还讲了一些进山的方法,过去在博文中写过,比如,止俗禅师教我的一些方法。有一年,我和朋友进终南山看望止俗禅师,我到山下,先拜土地神,虽然那里并没有土地庙,但我还是礼拜了,朋友不以为然。我们就进山了,我走得很好,可朋友一惊一乍地说脚下有蛇出没,而我看不到。实际上,礼拜土地,就是希望土地神护佑我等初修之人,进山不要被狼虫虎豹所伤。还有,不要轻易探访古洞,因为洞里不是有狼虫虎豹,就是有修炼的精灵,一定要懂得打招呼的方法和其他方法;还有,修炼的人,特别是练过法术的人,不要用剑指指远方,要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手心朝内,手背朝外地指望,这样,神气内守,而精气法能不会外放。修炼过的人,剑指一指,精气法能会外射,很可能就干扰到某些正在修行的精灵(佛经里所称“非人”),甚至因此“结怨”而不知。
我还讲了其他一些内容,可以放到后面的文章中。我讲的这些内容,高澄道长要我写出来,可以贴出来给来桐柏宫的居士看。我希望博友广泛转发此文,让天下好道的居士在访道中都能懂得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人的自律很重要,即便你不收束自心,桐柏宫的山门照样大开,我不过是替访道的居士着想,让大家收获更大。天下山门都在开着,走山门,访大道的人很多,为何不能更好地得益呢?生活的基本常道难道没有意义吗?常道未做好,谈何仙道?道教的事业,中国文化的事业,大家做才能成功。写“居士道”,也是为了居士本身,至少不要因为不懂居士道而给自己带来过失乃至罪业。有的居士的作为,几乎就是因为不懂居士道而给自己造罪,还以为是在修道访道。冥冥之中有因果,可不慎哉。
我写“居士道”,有人以为在阻塞山门。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本身是居士,也是为居士好。这是道场,是神明护持和坐灵显圣的道场,居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要严谨,“头顶三尺有神明”,何况每天面对的就是圣像神明。我们的言行都有因果,不要因为不懂得居士道而给自己造罪而不知道。比如,在道观寺院里谈论是非,衣冠不整,或者随意丢弃垃圾。假如真正信道修道,就会知道这些行为是护法、护佑道场的神明所不愿意看到的。学佛修道,如果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生死轮回,不相信仙佛感应。那么,整个修行就失去了根据。访道参学和旅游养生有区别。你真为生死,真为大道,就得严于律己。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这些常道都不懂,如何修行?常怀敬畏之心,常怀律已之念,这是每一个居士应该做到的。
想了想,总结十六条,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居士到宫观寺院,先问规矩,如宫观寺院可否挂单,可否和出家人一起用餐,作息时间如何,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要遵守,有什么课程也可以学习等等,一定先要自己问清规矩。每一个宫观寺院的规矩在大同的基础上有小异,更要严格遵守“小异”。先要闻讯当家师父,闻讯知客师父,见了出家人要恭敬问好,或合十,或抱拳以行礼,问声“师父好”或“师兄好”。
第二,居士到宫观寺院,要衣冠整洁,肃静安然,不要闲谈无益身心性命的话题,以及是非功过、情色恩怨,要以修学和访道为本。放下尘俗的牵挂,一心在道在佛。
第三,居士到宫观寺院,要帮助宫观寺院里的师父打扫卫生,不要随便丢弃垃圾。做到讲卫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节约粮食。吃饭时先让出家人打饭,以示敬重,在食堂里,出家师父没有动箸,居士不要急着吃饭。
第四,居士到宫观寺院,要礼拜神明,心生恭敬。在征得当家师父的许可后随缘参加早晚功课。不要乱动法器,要肃静肃整。
第五,居士到宫观寺院,可以向修行的师父、当家师父请教修行问题,但不要缠着不放,问东问西,闲谈其他与人生、修行没有意义的事情。老师的点化往往言简意赅,要自己悟,不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那样不利于提升悟性。修行不到相应境界,不要乱问法诀,以免引出修行中的障碍。在宫观寺院修行,还要遵守当家师父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有的师父对于初学者,不允许打坐。有的师父不允许弟子杂学各种功法等。这都有师父的用心和道理。
六,居士到宫观寺院,要勤读善书、经典,不要读世俗之书如小说特别是武侠、情色小说等,应该亲近善道。
七,居士到宫观寺院,不谈论生活中个人间有关利害得失、是非恩怨、杀盗淫妄、爱恨情仇等事,但要参究生老病死的真理。如果个人因为这些事情需要向老师请教以解惑,应该单独请教为好,尊重他人隐私。不要谈不利于国家安定、社会团结的话题,不要谈他人的是非,更不要谈出家人的矛盾,不能传出家人的各种没有证实或即便证实了的但不利于修行、修德、团结的故事。不然,就是造口业,会损及功德。
八,居士到宫观寺院,要主动帮助出家师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如扫地、种地、接待,要随缘、随能力、随心意供养出家师父,以助他们安心修行,居士不要反客为主,坐享其成。
九,居士到宫观寺院,不要到处闲逛,但凡写着“游客止步”、“闲人免进”的地方决不进去。
十、居士到宫观寺院里去,不能随便拿宫观寺院里的东西,也不能随便要喜爱的东西,见了喜欢的就要就拿,乃至没有得到知客或主持或者其他师父的许可就私自拿,既助长了贪心,也损了功德。需要某喜爱之物,一定要征得出家师父的同意,并用敬称“请”字,请某物某经某书某像。免费流通的善书法物不在此列。
十一,居士绝不要参与到宫观寺院里的是非矛盾中,看见是非矛盾,不参与,不传播,不评价,不争论。
十二,居士到宫观寺院,不要干预宫观寺院里的财务、管理、传法等重大活动。即便是宫观寺院聘请居士参与某些管理、传法事务,也要谨守居士本分。
十三,居士在听法师或其他老师讲课、传法时,在参加早晚课时,要关上手机,至少要把手机铃声调到震动状态。
十四,居士在参加法会或讲座时不得交头接耳,或大声喧哗,要安静肃穆。居士对于讲课者、传法者要尊敬,不得不礼貌地非议、讽刺,即便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善意地、礼貌地、以探讨的方式提出,而不是粗鲁地、非善意地、当众挑战或指责。居士不要私下议论传法老师或者讲课老师,即便有不同见解,要私下和老师、传法师沟通,而不要未经商量,就私自到处传播老师的不是,自以为是善意,其实就变成了恶意,适得其反。
十五,居士不得私自揣测当家老师,不得在宫观寺院显露自己的功夫、神通,不得和出家人比试功夫,或者以其他方式显示自己的能耐超过了出家师父。除非是当家师父安排好的演示或者比试,但要以切磋和交流的心态为本,谦虚慈悲,不可伤人,不可显摆,不可傲慢,不可自以为是地轻易下结论。
十六,居士不得在宫观寺院宣传邪教外道知见、理法,不得传播未经当家师父许可的法门、理念,不得散布未经当家师父审阅、许可的资料等,不得散布各种不利于社会安定的流言如某某灾难预言等等。
以上十六条是“居士道”的基础,其他善知识还可以补充。如果能遵守,定能在游历参学、访道求法中收益无穷,大则得正法,神明护佑;小则免过患,身心安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