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 2013

辟谷访道记(2)《易经


江南辟谷访道记(2)《易经》象数之学和访道之机
六月中旬,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浙江天台县将召开一个养生会议,天台县委宣传部主办,打电话的庞长青主任邀请我参加,说是桐柏宫的张高澄道长推荐的。我听到是张道长推荐的,就说我先看看时间再安排吧。接着收到了张道长的短信,谈了天台会议之事,他推荐我参加。我想到,既然是道长推荐,天台的养生会议离不开南宗丹法,我能为南宗做些事情,义不容辞,因此答应了。我上次在桐柏宫说过,只要张道长需要我南下,只要一个电话,我会随叫随到,鼎力支持他的工作。赶忙处理了身边的工作,准备南下。实际上,对天台养生会议的宗旨、内容我一无所知。想到又要去南宗祖庭,就请书法家乔树礼写大榜书“道兴南宗”四字献给桐柏宫。乔先生是欧阳中石和姚俊卿两位书法大家的学生,榜书写得气势磅礴。乔先生装裱字画,顺便托裱了。想到上次我写了《江南访道记》后,郑州的王女士看了很感动,发心将后在生意上赚钱后要大力支持张道长复兴南宗的事业。她既是博友,也是《益生文化》的读者,经常给我写信,探讨修行里的事情,没见过面,但感觉像朋友一样。她知道我的老师止俗禅师住山修行,大半年里供养过三千元,读我博文知道《益生文化》云南的一位老读者生活无依无靠,她去年冬天捐助了两千元帮助他过冬,今年又捐助两千元帮他。她是一个很善良,很大气的人。曾对我说,希望我访道时也叫上她。她也说夏天有事去苏州,可以顺道去桐柏宫看看南宗祖庭,看看张道长。我决定第二次去桐柏宫,就通知了她,方便的话不妨同访桐柏。她很高兴,约好在杭州见面。她说还要带一位好友同去。北京的许女士是博友、《益生文化》的读者,更是朋友,她上我家,我和妻澄源也去她家。澄源告诉她“老陈要去桐柏宫”,许女士一听,说自己也要去。就这样,我们的队伍有四个人。我妻赶快订票,还订不上返程票。
就这样,走吧。
我对从杭州到桐柏宫的路线不熟悉,上次我从宁波到天台。网上未查到具体路线,只好麻烦上次一起到桐柏宫的杭州博友王先生,请他告诉我路线,原来,在杭州火车站乘508路,到九堡长途汽车站(票价3元),再乘杭州到天台的长途车(票价80元),之后,可以乘天台到桐柏宫山下的8路车,可以沿山路步行上山,也可以打摩的,10元钱就可送到桐柏宫。我们四个人打的,60元送到桐柏宫。其他朋友想取道杭州而去天台,这是基本路线。赶上周六,王先生一定要在火车站接我们,盛情难却。终于见到了王先生,比上次精神。
在杭州火车站见到了来自郑州的两位女士,大家一见如故。我看行礼,他们去购返程票,还是购不到,只好请王先生代购。我原计划30号回京。我在看行礼的时拿出随身带的董佩文先生主编的《悟真抉要》上册阅读,一只蚂蝗飞过来,落在衣襟上,我没看见,在翻书时碰到蚂蝗,蚂蝗叮我一下,飞了,被叮的地方立马肿了。508路车到了,上车前,我对许女士说:“我们30号回不去了,要推迟,2号(指72号)才能回。”许女士去年六月在青岛听过我讲《易经》的课。上了车,她帮我把蛰肿的地方挤出血,肿消了,王先生执意要送我到九堡,我没同意。但请他为我和许女士、王女士预定返程票。王先生又为我等辛苦了。真的感谢。
在车上,许女士问我为何是2号回家,是占卜的吗?我说,动则有卦,蚂蝗飞来,是巽卦,蛰我右臂,右臂是巽卦,上巽下巽,互卦是火泽睽卦,由于是右臂,右为阴,动爻取阴数2,则得风山渐卦,自然要推迟,上巽为风,其卦数为5,下艮为山,其数为7 ,相加为12,取其半数为6,今天是26号,加六天,正是72号。我们访道南宗祖庭,睽卦,上为火,下为金,以火炼金,即是金丹。我们都会有收获的。许女士和王女士都研习过《易经》,因此顺便讲解,她们都懂。整个访道途中,这样的事情很多,王女士和许女士在桐柏宫起过多次卦,用以研习《易经》,然后让我看她们起得对不对,解得对不对,不仅增加情趣,也是一种学习、切磋的方式。话说完后,我们还未到天台,王先生发来短信,他给王女士和她的朋友预定了30号的票,而我和许女士的票是72号的。果然和我占卜的一样。不是有意占卜,而是“动则玩其占”。《易经》阴阳学和天道之理是整个丹法的基础,建议大家多学《易经》。我们到桐柏宫后,在茶楼闲坐,有不少来客,有道长,有居士,有博友、《益生文化》读者,是巧遇。当时,我们坐定后,从西窗飞进来一只美丽的金黄蝴蝶,落在王女士面前的大案桌上,我们都围着案桌聊天。王女士在我对面。这个卦象和蚂蝗蛰我所得大致一样,只是起卦法不同,蝴蝶飞来,是巽卦,大案桌,是巽卦。互卦也是火泽睽,但动爻不同,动爻我取一,是一只蝴蝶,蚂蝗蛰我,我取二,在于被蛰的是右臂,右为阴数。这里动爻取一,则变成风天小畜卦。两个睽卦,下面是兑卦之金,看来,这几天我会说很多话。29号一天,从早上六点,我从仙居到临海,又从临海到桐柏宫,晚上和高澄道长以及知客卢师兄闭门谈些事情,一直到夜里11点多,回到房子里,还要给几位朋友教气脉手诀,我一天中和各路朋友说话17个小时,感到肺气都有点虚了。真是“口开神气散”。卦象如此,现实也如此。《易》道广矣,大矣。
到天台后,我参加了两天会议,又去了仙居、临海,王女士和许女士她们住在桐柏宫,我们有三天没见面,见面那天中午,她们三个先要我断卦。起卦之象:三个女士躺在床上休息。许女士和王女士起的卦是地雷复卦。三个女士,是坤卦,在床上,床为震卦,上坤下震,是个复卦。问我对不对。我说不对,应该是“地风升卦”。她们不解,同样是木床,为何我选的是巽木,她们选的是震木?我说,这是《易经》里的形象思维,震仰盂,但也是棺材之象;巽下断,是有脚的床的形象。上次蝴蝶飞来,案桌就选巽卦,不用震卦,在于巽卦下面的阴爻就像桌子腿。从地风升看,她们来仙山,精神升华了,她们很愉快,乃至很兴奋。但我看了互卦,说,“原来这几天你们竟然在聊天,没有好好修炼,没有好好感受仙山灵气。”她们很吃惊,说这几天看到好山好水,的确没有很好修炼,但在“对诗”,诗中有禅,诗中有道,看见美景,想唐宋诗人的名句以形容眼前风光,什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整了很多,还想发给我,怕打扰我开会,没发。我何以知道她们在“动口舌”?在于互卦里有兑卦,兑为口舌,为君子讲习。互卦是雷泽归妹卦。王女士她们第二天就要走了。我是29号返回桐柏宫的,变卦是地水为师,修行像打仗行军一样,要遵守纪律,也要勇敢善战。许老师问何以动爻取三,在于三个女士,故取三。
访道者懂得《易经》,就能观象知机。风水形胜、云气变化,都在《易经》卦象范围之内,哪怕是梦境、幻象,只要有那个“景象”,就可以用《易经》象数知其先机或玄机。这对访道者非常重要,后面的访道文字中,会涉及风水形胜之象、云气变化之象、幻象灵机之象,假如明白《易经》象数之学,这些道术的应用一目了然,不至于阅读文字,如坠五里雾中。
我们在桐柏宫茶楼遇见了一些精于《易经》的高人,比如一妙山人郭先生就懂《易经》,我们互相闻名,但没见过面,他是桐柏宫前主持叶秋梅道长的弟子,写了一本很好的书《畅谈天地人》,探讨玄学、科学、哲学以及修炼、宗教文化。去年我阅读过此书,在此推荐。桐柏宫把这本书作为善书向来访的四众赠送,很受欢迎。和郭先生一起来的陈先生,既是博友,也是《益生文化》读者,上次我到天台桐柏宫,他想来见见面,没见成。这次他们上山看望张高澄道长和青海来的94岁的李城林道长,在下山前听高澄道长说我今天上山,就留下来等我。后来,在临海他们陪我访紫阳故里,有很多收获,以后记述。郭师兄他见过很多高人,也给我们讲了一些风水方面的他遇见的高人传奇。来客中有个青年人,是个风水师,据说很有名,年轻人的狂气十足。我说你看看桐柏宫上院风水如何,他说这里是修行的地方,但香火不会很旺。我问这里的形胜如何,指山形。他说一定要有风水图才行,我说风水师相地,走过去,风水图就在心中。他不以为然,认为一定得有现成的图,看了图才能判断风水,我就讲了我遇见的画家杨孟欣的故事,我和他初次见面,他一见我,就把我父亲的坟地格局说得一清二楚,就如同亲自去甘肃看了我父亲的坟地风水一般。这样的风水术,近乎神通境界了。一妙山人也接过话头,谈了他遇见的杨大姑的神奇风水术,古代风水宗师赖布衣的法脉,她也不用到实地去看,就能知道风水形胜,连地下会有什么东西也能说出来。年轻风水师觉得话不投机,就告退了。
在座的李城林道爷,白须飘然,耳聪目明,依然为修复娘娘庙而辛苦筹款。工程款里缺8万元工钱,张高澄道长和郭师兄他们帮助化缘,三天内就完满了老人的心愿。高澄道长的博客里写过李道爷,郑州的王女士在高澄道长的博文里已经了解了李道爷的事迹,赶忙拿出供养,声明是给道爷个人的,不是用于修庙的。我和李道爷住一室,有关李道爷的故事,我后面专门讲。王女士进道观,很懂规律,真心供养。29号,汤道长下山到桐柏宫和我见面,她供养汤道长2000元,对桐柏宫,她供养了3600元,寓意道家3600法门能在这里兴盛。我离京时,张玉仙老师还在我家,王女士喜欢张玉仙老师的字和画,我求了四幅带给她,张老师为她写了“龙虎”、“佛”、“道”四字,画了一幅虾,王女士可喜欢了。她就供养了张玉仙1600元,要我带给张老师,表示对她的尊敬。我写王女士的热心供养,也在于希望居士们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随缘供养。真心的供养,一百元和一千元的意义一样。道家的事业需要大家做,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子说:“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我敬仰修建寺院宫观的人,张高澄道长、李城林道长、汤道长、张玉仙,都是这样的人,有了寺院宫观,世人可以由此知道世间还有佛道和佛道圣像、神明,他们那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居士们可以学习以做人间的事业。寺院宫观,既是表法的,也是传法的,更是度人的,也是超度亡魂的地方,更是调整天地间无形风水的宝地。支持他们,既为祖庭光门楣,也为江山添胜迹。王女士为人大气慷慨,生有侠骨。这是我带她访道江南的一个原因。慈悲和善愿,会带给她修行中无量的福源,我在此祝福她。
我这次依然是辟谷访道,主要原因,除了调整身心,修炼气脉,更主要的是减少应酬,减少流汗和劳累。实际上,一周的访道,到处爬山越岭,辟谷后,很少流汗,也不觉得劳累,每天修炼一遍气脉手诀,即便连续跋涉七八小时,也会感到越走越轻松,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这是一个窍诀,古代不少云游的人就如此。在桐柏宫遇见了博友小易,喜欢辟谷,那几天也带她辟谷,跋涉访道,有四天时间她完全辟谷,体验了辟谷访道的好处。
江南道教的复兴,对于国家和民众,都是福祉,因为,会有更多人因此而亲近善道,明白天道。何况道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而道教是本土宗教,已经融化到整个中国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