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3, 2013

中医溯源 4


对伤寒“六经”实质的探讨,是因为对三阴三阳认识已经模糊。历史上探讨的“结论”实在太多了,今人的新发现大致上是那些研究的低级重复,或看不到意义的修饰。还是一句话,不懂得阴阳离合,就没有谈论三阴三阳的基础!阴阳离合是建立在圣人南面而立的中华坐标上,对人体进行象数展开和生理参同。

《素问阴阳离合论》经文,似乎有过大手笔的省略或删除。 但反复深思后,作者的原意还是可以认知:
    (一)先提出“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继而指出“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些都是引导之词,意在铺平道路,当然不可理解为无用。
    (二)引出“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这中心议题之前,再次简略地提到了四时。 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万法归一”的中华文化神髓看,六节是不允许超越四象框架的。
    (三)对中心议题论述的次序,先论三阳,以三阴陪论。此三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三阴,从其结束语“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可知。后文复问“愿闻三阴”,并再次应答。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沉命曰一阴”做结束语,让人很清楚经文在此“再论”三阴,并非重复,亦可反证此前的三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三阴。
    (四)在经文用字上亦须讲究: 广明二字连续出现于太阳、阳明,旁通《黄庭经》肝神字含明,或许可以让人豁然神清; 前后二字,可以参考河图——中华坐标,二七之后未必是一六,太冲迷思误人不浅; 上下二字,必须验证于人体。

这类枯燥又“不能”诊治病患的理论,若不认真谈论清楚,就随便对三阴三阳、或“六经”高谈阔论,就如树木之无根,高楼之无基础。而在没有真正理解医理之前,就临症治病得出的实践经验,要勇敢地打上大大的问号!千百年的中医史,有多少学者被误导?医史上对《内经》《伤寒论》的注解,大致上是在亵渎圣经,今天还在继续!

《伤寒论》以六节为提纲,397条绝口不提五行二字,相较于内经五、六兼谈,是否门派偏见呢?医史的事实是,医圣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之后才作出崇六舍五的决定。内经中曾有的争鸣,经过医圣审阅,心中是非主次已经清楚,才能作出划时代的决定——独尊六节。 对此,仲景还郑重交待“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与397条平平淡淡叙述的语气形成强烈的对比,可曾引起后学的深思?可见,《伤寒论》以六节盖顶,是医圣得意之作!绝非因师承而有的门派之见。 

因而,要看懂《伤寒论》,首先必须弄清那贯穿全书,确有又难明的六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然经典仍在,且一千八百年封圣未改,也没有出现另一个医圣或亚圣,说明绝大多数医家对历代《伤寒论》注解是不满意的、大体否定的,有或多或少“良知”的医学家还是有的,我们还有可能从现存的经典里找到真理的化石。 最可怕的就是注经经亡,让不懂经典的人来注解经典,贻误来学,让僵化而狭隘的思维为中医学送终。(六至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