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者如何简事
简事,是修道者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唐代上清派高真司马承祯将修道的法门和次第分为五渐门、七阶次。五渐门即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神仙之道,五归一门”。七阶次即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司马真人把“简事”作为修道七次第中的第四步,执两用中,贯通上下。没有简事的修为,就谈不上后面的“真观”、“泰定”、“得道”。不能简事,就难以“安处”,不能“安处”,如何存想、坐忘、神解?简事,是修道关键的环节,承上启下。
简事,是一种认知,一种心态,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修养的境界。没有相应的认知,人就不会主动简事而修真;没有相应的心态,人不会安于寂寞而去修真;没有相应的方法,想简事也简不下来;没有相应的修养,心里想简事,行动上落实不了。
简事,修道者要安于淡泊,过简朴的生活,过简单的日子。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内修、内观。
简事,要有简静的心灵,要有简易的行事。简易,是《周易》之“简易”,“易”指《周易》,而“简”,是《易》德之一。易有简易、交易、变易、不易。《系辞》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把握了简易的易道精神,就能成就贤人之德业。
一位朋友,退休后忙于参加各种灵修的、养生的、佛道的学习班,今日奔东城,明日去西郊,后日在参禅,大后日排着八卦班,忙得不亦说乎。多年过去了,依然在迷惘和奔波辛劳中煎熬。
他们只是外求,而不内修。更不能沉静此心,做些功夫,参悟大道,真修实证,参究经典。因浮躁故,因不安故,到处奔波,越来越烦。疾病未消,大道未悟,而年与岁老,心和物枯。
一些道流,自己还未修证有成,甚至连正见都没有树立,且被名利驱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假借神明,托言仙佛,妄言前世,虚谈玄妙,乃至胡言乱语,传播邪见,把梦幻之境、光影识神,看成本体,自欺欺人。所谓“弘法度人”,说好听点,是急功近利,说不好听,是欺世惑人。
一些人热衷于是非的传播,东奔西走,除了传播是非,制造矛盾,就是巧谋私利,阳奉阴违。为利益故,乖违因果,在所不惜。行为有辱仙佛,文章玷污经典。还美其名曰“传播圣人大道”。
修道者之简事,不是不做事,更不是自私自利,只管自己。简事,是减少那些不必要参与,减少不需要做的事情,减少不必要见的人,减少不必要说的话,减少不必要动的情想,自然身心安然,大道兴隆。真能简事者,即便做事,定慧坚固,心在道本,行事慈悲,安住善道。不失佛子之慈悲,不离道家之逍遥。真能简事者,安于淡泊,不慕虚名,不求奢华,不迷财利,不蓄徒众,不会做那些根本不需要的事情,不会做那些因妄成灾的事情。
三年来修道圈身败名裂的李道长、王大师,假如他们都是简事者,不仅能成就道果,也能成就沉默中的功德。道家尚隐,不求人知,佛教求空,空则不执。即便做好事、积阴德,也是做了不说;名声高隆,守之以谦,处之以下。这是简事之道。心能简事,故于名利等不住,于富贵更不住,更不会因为多事、招摇而自掘坟墓,自挖陷阱,然后自己跳下去。
真简事,要安于寂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致虚守静,这样,精神内守,真炁从之,与道合真,逍遥自在。言行合道,不妄作劳。
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我们不能简事,在不知“常道”之微妙中,因妄招凶。假如“王大师”是简事低调之人,还会生出那么多事情吗?2013年7月底,“王大师事件”发生后,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报道,可以肯定,王大师有功夫、法术,不然,不会有那多么中央高层、省市高官、歌星明星去看他的表演。问题是,今年七月,本来是马云、赵薇、李连杰这些名人对“王大师”的私密拜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王大师偏偏要在自家门前挂出横幅,大书特书“欢迎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拜访王大师”之类的大字,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这里住着个“王大师”,而“今天”有好几位全国明星、世界明星来拜访王大师。王大师给自己造势,结果由此引生出网民的关注,引起媒体的关注,接着引起政府的关注,接着昔日的“弟子”借机反水,实名举报,说王大师骗走他两千万元,仅拜师费就收了他五百万元,仅仅给了一本网上十八元可以购到的《万法归宗》和一个打坐垫子;还爆料王大师非法行医;爆料王大师跟一些女明星有染;爆料王大师持有枪支……从而“老底”被揭出来了。王大师是个“个体”,媒体批判他,连带着“气功”、“人体科学”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判,连带着将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大师们也一并批判,乃至对整个佛道修行的事业连带着质疑和批判。王大师的功过是非我不谈论,仅仅就其处世之道导致的败局,不得不令人一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高处不胜寒,名利背后隐藏的祸患,终于显露出来了。正如老子所言:“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祸福相生,当初的“辉煌”带来今日之苦果,因地不真,感果曲迂。假如王大师能由此面壁内省,真诚修行,回心向道,开悟有望。因为,经历过是非荣辱之大变的人,最容易触缘开悟。祖师云:“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岂虚言哉。
还一些人总想当“大师”、“教主”,千方百计地想让天下人乃至政府知道他“成就”了,“成佛”了,“成仙了”,还到处建“点”,大起尘劳,传播的且是邪知邪见,散布的是迷信谣言。这样的妄为妄作,一不谨慎,等待是“国法王难”,《楞严经》里已经做了开示。这样的大起尘劳,必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的麻烦。有位前辈来访,开玩笑说:“江湖传言,马云是个煞星,拜谁谁倒霉。他拜李一道长,李一倒霉;他拜王林,王林倒霉。不过,这些倒霉与马云无关,是那些‘大师’把持不住自己。假如他们能把持住自己,严格修行,怎么会出事呢。”窃以为这位前辈说得很好,是那些“大师”们喜欢大起尘劳,名利心未断,不知名利的“福”里面隐藏着“祸”,祸福相依,他们招摇的时候根本想不到还有未来的这些事情。人们总是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相似相续的、长久的、生死轮回中的因果链条。如此修道,因地不真,能得道乎?
简事,是心灵的淡定与宁定,是对红尘名利的超越,是对人情世故的透穿,是对人性世情的看破,因此,活得简静,活得潇洒,活得淡泊,活得心无物累。简事,可以修定,可以生慧;简事,可以参研经典,可以凝炼神气;简事,可以减少尘劳和差错;简事,可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简事,可以明本达末,可以自知知人。简事的好处很多,可是很多修道人图的是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性命的成就与性命的因果。
很多修道的人喜欢张扬,喜欢“大师”自居、“宗师”自认、“成就者”自封、“仙佛”自命,且不知道,修道有个基本原则:玄妙、神异的部分要隐而不显,以藏辉合道,避世远祸;而常道的开示、道德的教化、阴德的积累、因果的宣导,要放在显,以净化世风,树立德范。现代人恰恰相反,把神异和名利放在显耀处,把道德阴功抛弃在人生的底线下,自己践踏,还自称大师。一些人大起尘劳、妄传邪见,心胸狭小,睚眦必报;有的大师,道德败坏,文章多剽窃,女人时包养,还以“道德文章大师”自居。这种心行,与修道之简静、简事、简明、恬淡、恬静、恬和、无为、无争、无执之境界,差之远矣。
某修道者,曾是20世纪90年代的“气功大师”,现在是21世纪的前十年之后,这位“大师”经过风雨之后,想的还是在全国建各个修道的“点”,推广私心臆造的“学说”,想自立,名垂青史,与佛陀并驾,与老子齐名。此等大起尘劳之心,来自对名利的执着,对自我的执着。此君广收“门徒”,徒弟必须三拜九叩,以表“恭敬”。可惜的是,门下多见出偏发疯之人,也多见身患奇疾惨死之徒。这位“大师”偏偏以神道恐吓,弟子们身受痛苦,也不敢怀疑。
修道者能简事,就能逐渐破去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能破去四相,才可以谈解脱道。有些人以大师、成就者自居,不许他人质疑,不许他人说半个“不”字,这正是“人相”、“我相”。人相我相即是众生相,贪名贪利,唯我独尊,也是众生相。这些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谈解脱道,谈何容易?成就者都是真正“离四相,绝百非,空五蕴,明本性”的平常之人。一切的尘劳奔波和妄心业障就从“四相”里生出来。真正有清净心的人,身在红尘中,心在红尘外,这也是简事的修为,心不生事,心能无事。在学禅,是开悟者的证量,不生心,不生事。在修道,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简事,不是不做事,而是心不生事,而是“为无为,事无事”。做事而不执著于事,事去心空,即是简事的境界。简事者,也做事,甚至做有利天下家国的大事,是菩萨心菩萨行,但这样的人,有清净心,有菩提愿,有正见地,有定慧力,故而,在尘出尘,在欲出欲,真如禅宗大德所言:“但得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对这样的大师,真是:
尘劳行履做佛事,幻化空身证法身。
无心自契无心道,做个惺惺寂寂人。
不少人住在事里,住在烦恼里,不断生事。一位前辈来访,说“修道者要做姜子牙,不做申公豹。”姜子牙有大愿,有清净无为的心,世缘到时就应缘“安天下”,而申公豹,不断地挑是非,造矛盾。窃以为,这位前辈之言,非常中肯。姜子牙是“事无事”的境界,而申公豹在不断地生事。
生活里,一些修道者也做不到简事。烦恼不断。一位道友来访,感叹十余年的修道中,最大的错误是“爱管闲事”,不仅没有管出好来,管闲事管出的尽是烦恼是非。道友智慧未开,见地不真,心不清净,人未简事,这些因“生心生事”而来的巨大烦恼,在所难免。道友如此,我的经历也如此,过去多事,故多烦恼,多业障,多虚妄,多报应。如今内省三年,终于照破多事多欲多烦恼多业障多报应的虚妄,体会到了简事的妙处、好处、乐处、用处,今日此文,是反思过去不能简事而自招业障魔幻之过,顿悟前非,照见自心,愿意做一个简事之人,发心做一个简事之人。先从培养正见,培养清净心,培养菩提心,培养定慧开始。以免自误误人,遗祸社会。这是我的心里话。
简事,最终是心灵的修持境界。古德有禅诗云:
大都心足身未足,只恐身闲心未闲。
但得心闲随处乐,不须朝市与云山。
世间修道人,身闲人心未闲者,比比皆是。看起来在打坐修炼,其实因为心未闲故,在打妄想。因心闲故,身居闹市,也是闲人;因心未闲,身居深山,如处闹市。
一位道友和妻子吵架,本来是夫妻间的小事情,乃至“小情调”,可是,这对道友夫妻,都不是“简事”的主,把父母、亲戚、朋友都牵扯进去了。本来与父母、亲戚、朋友毫不相关,这对道友夫妻且把夫妻间的小事扩大而变成众人之间的矛盾,彼此传话,彼此对质,彼此发誓,彼此赌咒,彼此怀恨,彼此抱怨,彼此造谣,彼此恶口,何苦来哉?正因为他们不能简事,给自己制造了很多违缘。这样的夫妻,生活里不是处处可见吗?夫妻吵架,吵完拉倒,可是,一些人非要把双方的亲人、朋友拉进彼此的战争,于是,两个人之间的战争变成可两个家庭的战争,两个家庭的战争演变成两个家族的战争、很多人的战争。遇见此等事,我经常劝那些道友,要简事,要息事宁人,要事去心空。那些听了我的“简事”建议的人,都能越过越好,那些不能简事的人,越过越烦恼。说实在,我也送出去了很多副“事去心空”的条幅,大多是给他们“说理解烦”的,如今不知道那些拿了我的条幅的人,过的怎样,但愿他们能细细体会这四个字的内涵,能身体力行,不但生活受益,也会使灵性受益。一些女士,还遇见了丈夫有外遇的尖锐之事。家庭大战、离婚,在他人或者“当事人”看来是必不可免的,但在我看来,简事而处理,反倒更妙。有几位女士就如此处理,不追究,不抱怨,不责备,不怀疑,踏实做好自己,行好“妻道”,家庭重归和谐,平静、恩爱、甜蜜,日子越过越好。简事之用,大矣哉。偈云:
简事修真应尘缘,归来静坐已离言。
事去心空谁云非,真个佛法在世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